国家对 Pi 币的态度:监管红线与风险警示
从政策层面看,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遵循 “总量管控、风险防范” 原则。2021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,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Pi 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,自然适用这一规定。无论是其 “挖矿” 行为还是交易炒作,均不符合我国金融监管要求,也不受法律保护。
从风险警示角度,国家多次提醒公众警惕 Pi 币的传销与诈骗属性。Pi 币以 “零成本挖矿”“手机即可参与” 为噱头,通过拉人头、发展下线的模式扩大用户群体,本质上具有传销特征。其所谓的 “挖矿” 无需专业设备,仅需每日点击 APP 完成 “签到”,这种模式与传统区块链挖矿的技术逻辑相悖,更像是利用用户免费劳动力进行流量收割。部分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曾发布公告,指出 Pi 币相关活动涉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,提醒投资者切勿轻信 “升值预期”“一夜暴富” 等虚假宣传,避免个人财产受损。
在实际监管措施中,我国对 Pi 币的传播与交易采取严格限制。各大应用商店已下架 Pi 币相关 APP,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对 Pi 币的推广内容进行屏蔽与清理,切断其线上传播渠道。同时,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严禁为 Pi 币交易提供结算服务,一旦发现账户涉及 Pi 币交易,会采取冻结账户、限制交易等措施。这些举措从源头遏制了 Pi 币的交易流通,压缩了其生存空间。